冬至的节日风俗 冬至有什么习俗

- 编辑:skyeel -

冬至的节日风俗 冬至有什么习俗

冬至佳节,传统习俗何其丰富,冬至习俗究竟有哪些?

冬至佳节,风俗各异。诸多节气备受关注,节庆氛围浓厚,且各具传统习俗,代代相传,值得遵循。冬日来临,不妨一探冬至的独特习俗。

冬至的节日风俗:古代纪念

冬至节又称冬节、交冬,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,亦是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古有“冬至大如年”之谓,历来备受宫廷与民间的高度重视。自周代起,祭祀活动便已盛行。

冬至的节日风俗:九九消寒

入九时节,诸多文人雅士热衷于举办消寒之宴。他们选定“九”日,邀约九位好友共饮,席间以九碟九碗待客,桌席则采用“花九件”之礼,寓意九九消寒。

冬至的节日风俗:台湾民俗

在台湾,冬至祭祖的习俗依旧流传,人们以九层糕祭拜先祖,糕中捏有鸡、鸭、龟、猪、牛、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,层层蒸煮,寄托对福禄寿的祈愿。同宗同姓者齐聚祖祠,依长幼顺序祭拜,此仪式称为“祭祖”。祭典之余,盛宴款待宗亲,欢声笑语,共叙亲情,此情此景,便是“食祖”。

在台湾,祖先的血脉代代相传,以此铭记并传承着那深植于心的“根”之记忆。

冬至的节日风俗:现代民俗

众多地域于冬至之际秉持祭天祭祖的传统,时至今日,江浙、闽南等地依旧沿袭此节日习俗,欢庆冬至佳节。

民间流传着一种独特的天气预测方法,即根据冬至当日的气候状况及其到来的早晚,来预判未来天气的变化。古语云:“冬至若在月初,严寒将至年底;冬至若在月末,严寒将至正月;冬至若在月中,既无雪亦无霜。”(此乃根据冬至到来的早晚,推断寒潮到来的早晚);又有俗语:“冬至若暗,过年必晴;冬至若晴,过年必雨。”(意指:冬至当天若无阳光,则过年必是晴天,反之,若冬至天气晴朗,过年则可能降雨)。

冬至的节日风俗:九九消寒

自冬至翌日起,人们便开始“数九”,此即俗称的“提冬数九”。每数九天为一九,继之便是二九,如此循环,直至“九九”方为“九”之终。谚语有云:“九尽杨花开”,届时春意渐浓。入九之际,文人雅士热衷于举办消寒之宴,择一“九”日,邀约九人共饮,酒席间以九碟九碗待客,一桌之席则用“花九件”,寓意九九消寒。

冬至的五行进补

冬至标志着新年的伊始,万物迎来生机勃发的时节。传统上,五行中的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分别以白、绿、黑、红、黄五色象征,并与人体诸多器官紧密相连,具体对应关系如下:

红色食材象征火焰之韵(关联心、小肠与舌头):诸如西红柿、红枣、胡萝卜等,富含降压元素,强化血管,助力循环系统保持活力。

绿色食品象征木属性,涵盖肝、胆、肌之需,如西兰花、芹菜、菠菜等,富含对肝脏有益的叶绿素及丰富维他命。

黑色食材象征水体,涵盖肾、膀胱、耳及骨骼健康:诸如黑豆、黑芝麻与蓝莓等,富含黑色素,有效促进与肾脏、膀胱及骨骼紧密相连的新陈代谢与生殖功能。

黄色食物象征大地之灵(关联脾、胃与口腔):诸如芒果、南瓜、橙子等,富含维生素C。

白色食材象征金色,涵盖肺、大肠及鼻部健康,如洋葱、大蒜与梨等,它们富含抗过敏与抗炎功效。

冬至养身

冬至之际,阴阳之气自然交替,此寒凉时节,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冠心病患者尤需提高警觉,严防病情发作。以下预防措施敬请留意:

1.注意防寒保暖;

2.合理调节饮食起居;

3.保持良好的心境;

4.进行适当的锻炼;

5.定期去医院检查。

冬至有什么习俗介绍

冬至习俗-祭天

古往今来,冬至祭天仪式不可或缺。所谓“祭天”,实则古代“郊祀”之礼,历代帝王借此禳灾祈福,冬至之日,此仪式必行。

北宋时期,祭天之礼多在京城南郊隆重举行;而明清两代,则移步至天坛圆丘。圆丘,古称高丘,象征着天圆地方,故祭天前一日,皇帝需斋戒沐浴,入住斋宫,于冬至之日,举行盛大的祭天大典。

冬至习俗--祭祖

民间有冬至祭祖的风俗,此礼与元旦祭祖无异。祭祖之际,亦向长辈拜节。古风犹存,献鞋袜敬老人,今仍盛行。闽台有谚:“冬至大如年,不归无祖根”,远游者必归乡与祖同庆,寓意年终有所依归。

在潮汕,冬至当备三牲果品,祠堂祭祖,午后家人围桌共餐。祭拜多在午前完成,午餐聚首一堂。饶平海山沿海,渔民出海前,清晨祭祖,祈求神灵祖先保佑平安。惠安冬至,祭祖之余,亦沿袭清明习俗,扫墓献钱,修坟迁地,无甚禁忌。

在台湾,冬至祭祖习俗盛行,人们以九层糕祭奠先人,糯米粉捏造鸡鸭龟猪牛羊等吉祥动物,层层蒸制,寄托对祖先的敬意。同宗同姓者齐聚祖祠,依长幼顺序祭拜,此活动俗称“祭祖”。祭典之余,盛宴款待宗亲,畅饮谈笑,增进亲情,称为“食祖”。这一传统代代相传,彰显不忘根本之情。

民间将冬至称作“交九”或“数九”,自冬至起,每九天为一“九”,共九个“九”,历时八十一日,至春。数九习俗遍及全国,各地居民依据气候、风光、农事与习俗,创编了众多数九谚语与顺口溜。诸多古籍中均有记载,其中一首顺口溜颇具代表性:一九二九不出门,三九四九冰上走,五九六九柳沿河,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,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野行。

九九歌谣,不仅凝聚了世代对气候变化的智慧,更承载着人们在寒冬中对春日的热切期盼。

冬至习俗-圆仔贴门

闽南潮汕地区,冬至佳节,除了品尝汤圆,更有一习俗:搓制两个大圆仔,悬挂于门环之上,寓意团圆与吉祥。

此风俗源自一则民间故事:冬至那日,一位年迈的乞丐因无力安葬冻饿而亡的妻子,无奈将女儿卖至富贵人家为奴。女儿悲痛欲绝,晕厥在地。老乞丐急忙讨来米汤,一口口喂她,女儿方才缓缓醒来。他又为女儿讨来糯米圆,安慰道:“今日离别,犹如圆仔一分为二,我们各食一半,待他日重逢,再团圆共食。”言罢,老乞丐告别女儿,安葬妻子后继续乞讨。三年时光流逝,老乞丐未归,女儿思念父亲,期盼团圆。冬至节至,她心生一计,向主人提议:“冬至食圆仔,我们亦应将圆仔献给门神。”主人应允,她搓了两颗大圆仔粘于门环,寄托对父亲的思念。她的孝心感动了世人,此习俗代代相传,延续至今。

冬至有什么食物

冬至团

在南方部分地区,冬至日吃冬至团(又称冬至丸)的风俗颇为流行,寓意着团圆美好。每当阳历12月22日前后冬至来临,家家户户便开始磨制糯米粉,以糖、肉、菜、果、豆、萝卜丝等食材制作馅料,包成象征团圆的冬至团。这不仅自家享用,还赠予亲友,传递祝福。古诗词中亦有“家家捣米做汤圆,知是明朝冬至天”的描绘。在我国,尤其是江南地区,冬至吃汤圆已成为传统习俗,民间流行“吃了汤圆大一岁”的说法。汤圆,又称汤团,以糯米粉制成,象征着团圆和圆满。冬至吃汤圆,亦称“冬至团”,既可祭祖,又可赠友。在老上海,冬至吃汤圆尤为讲究,家人团聚,品尝甜白酒、花糕和糯米粉圆子,随后以肉块祭祖,其乐融融。

江南水乡,冬至佳节,家家户户欢聚一堂,共品赤豆糯米饭。传说中,共工氏之子,品行不端,恶行累累,终在冬至之日丧命,化为疫鬼,残害生灵。然而,此疫鬼最惧赤豆,故而,人们在冬至当夜,煮食赤豆饭,以驱疫鬼,祈求安康。

红豆米饭

江南地区,冬至时节,家家户户皆煮食赤豆饭,此乃传统习俗。相传,共工氏之不肖子孙,恶行累累,终在冬至之日丧命,化作疫鬼,继续为害人间。然而,此疫鬼最惧赤豆,故而,人们在冬至夜,举家团圆,共食赤豆糯米饭,以此驱除疫鬼,祈求平安健康。

标签
本文来源网络收集或网友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果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
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? You'll like the following articl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