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寒的寓意和象征 大寒的寓意是什么
- 编辑:skyeel -大寒的寓意和象征 大寒的寓意是什么
大寒的深层含义及其象征意义,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寓意?
大寒的深层寓意与象征,鲜为人知。然而,作为岁末最后一个节气,其存在自有其深远意义。因此,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这一节气,并用心度过。大寒一过,便是立春的来临。那么,大寒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呢?
大寒的寓意和象征
大寒,寓意着气温降至极致,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一环,象征着寒冷的极致。
大寒,作为二十四节气之终章,每年公历1月20-21日,太阳行至黄经300°,标志着这一节气的到来。《授时通考·天时》引用《三礼义宗》阐释:“大寒,居中而形于小寒,故称大……寒气至极,故曰大寒。”此节言寒至极。大寒时节,正值三九、四九,寒潮频至,是一年中最冷之时,亦为雨水最少之际。民谚有云:“小寒大寒,无风自寒。”大寒寓意寒冷至极,乃生机潜伏、万物蛰藏之时。
大寒节气,寒气逼人,降水稀少。每年公历1月20日至21日,它标志着二十四节气的终章。大寒过后,春回大地,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开启。
在大寒时节,太阳直射点自南纬20度16分缓缓北移至南纬16度19分。因太阳直射点尚远离北半球,加之此时太阳斜射角度低,北半球接收的辐射热量微弱,冷空气势力强盛,我国大部分地区仍显寒冷。大寒期间,正值“四九”中的6、7天,“冬九九歌”有云:“三九、四九冻死猪狗”,预示着大寒时节气温极低,务必加强保暖,谨防冻伤。
大寒,作为二十四节气之终章,斗指丑,太阳黄经300°,公历1月20-21日交节。与同属寒冷象征的小寒相仿,大寒亦表征气温之严寒。在我国,大寒虽不及小寒寒冷,然个别年份及沿海少数地区,全年最低气温仍常现于大寒之际。小寒、大寒,乃全年雨水最稀时段。
大寒时节,其深意何在?待大寒过后,新春的节气便轮回重启,正如“冬去春来”所言。尽管大寒时节寒冷刺骨,但毕竟已步入春的边缘,故不及大雪至冬至那般严寒。此时,人们纷纷忙碌于除旧布新、腌制年肴、筹备年货及各类祭祀用品、清扫尘埃,皆因春节——我国最重要的节日即将来临。
大寒节气的风俗
1、迎灶神
在诸多灶神联中,常见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”与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等吉祥语。而大年三十之夜,灶王携众神降临人间共度佳节,届时“接灶”、“接神”仪式亦不可或缺。
故有“二十三日离,初一五更至”的俗语流传。岁末街头年画摊,亦售灶神画像,以备“接灶”之需。画中灶神,眉目清秀,美男子也,故我国北方有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之俗,以示男女有别。然亦有地方合祭灶神与灶王奶奶,此俗便不存。
2、食腊八粥
小寒过后,再过十五日便迎来大寒,标志着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。虽寒意犹存,但春意渐浓,较之大雪至冬至的严寒,此时气候已显温和。此际,人们纷纷忙碌于扫除旧物、装饰新居,腌制年味佳肴,筹备年货,因为春节——这个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即将来临。
在这段日子里,北方人尤为重视的节日——腊八节,恰逢阴历十二月初八。届时,家家户户都会精心熬制一锅香气四溢、甘甜可口的腊八粥,其中融入了五谷杂粮与花生、栗子、红枣、莲子等食材,成为过年期间不可或缺的主食。
大寒节气的特点
大寒之际,我国南方多地气温普遍在6℃至8℃之间,较小寒时节高出近1℃。俗语“小寒大寒,冷作一团”生动描绘了此时节份的严寒景象,凸显大寒节气在一年中寒冷程度之高。
大寒,作为二十四节气之终章,斗指丑,太阳黄经300°,每年公历1月20日左右迎来。与大寒相伴的小寒,均以气温之寒著称,大寒更是将寒冷推向极致。此节气正值三九、四九,寒潮频袭,堪称全年最冷时分。
岁末之际,大寒降临,冬去春来,大寒过后,岁月轮回重启。我国部分地区,每逢大寒至立春之际,诸多民俗活动纷至沓来,如除旧布新、制作腊味,祭灶、尾牙祭等。尾牙祭,又称“做牙”、“做牙祭”,民间有“食尾牙”的习俗,全家围坐共餐。年尾流行的“年会”实则尾牙祭的传承。
大寒时节,大气环流相对稳定,调整周期大致为20天。此时,环流变动常引发大范围雨雪与强风降温。若东经80度以西形成长波脊,东亚沿海则陷入大槽,我国受西北风气流和持续冷空气影响,低温将持续。在我国部分区域,大寒气温不及小寒低,而南方沿海地区,全年最低温往往出现在大寒期间。
大寒小寒,节气之名,皆寓天气严寒之意。依据我国历年气候数据,我国北方地区最寒冷的时期,通常落在每年的公历一月中旬(11日至20日)。小寒节气始于1月5日至7日,每节气约15日,恰在月中;故北方多数地区,小寒之寒,胜过大寒。然而,南方部分地区,大寒时节却最为寒冷;大寒节气通常自1月20日至21日起,公历一月下旬,正是南方某些地区全年最冷的时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