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降节气是几月几日 霜降节气是几月几日开始
- 编辑:skyeel -霜降节气是几月几日 霜降节气是几月几日开始
霜降节气,究竟在每年的哪月哪日来临?又是在哪一天拉开序幕?
霜降节气,何时而至?其起始日期,又是在几月几日?二十四节气,生活之宝,助人添衣耕种。秋意渐浓,夜凉如水。今谈霜降,几月几日始?是否近在咫尺?
霜降节气是几月几日
霜降,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降临,预示着气温的骤降与霜花的初现。它是秋季的收尾,冬季的序曲,标志着气候由秋转冬的过渡。霜降过后,气温迅速下滑,漠河等地已降至零下10度。此节气,养生保健显得尤为重要,民间有“补霜降胜过一年补”的说法,可见其影响之深。霜降,秋之终章,冬之序章,气温骤降,霜花绽放,白而疏松,晴日方能形成,正如“浓霜猛太阳”所言。霜降,公历10月22日至24日,天气转冷,霜降初现,预示着冬天的临近。霜降至立冬,气候由秋转冬,立冬通常在11月7日至8日。霜降,二十四节气之一,标志着天气渐冷,霜花初现。
霜降节气是几月几日开始
霜降,二十四节气之一,标志着气温的显著下降,霜气初现。通常在每年的10月23日,太阳横渡黄经210度,正式迎来霜降时节。此时,秋夜地面散热加剧,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,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植被上凝结,形成细小的冰晶,有的更是六角形的霜花,洁白而结构松散。
当太阳横跨黄经210度之际,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位——霜降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九月中,气候转肃,露水凝结成霜。”霜降预示着气温的进一步下降,露水凝结为霜。
此刻,我国黄河流域霜花初现,广袤田野披覆银装,冰晶闪烁,树叶转黄,渐入秋凉。在气象学中,秋季首现的霜被誉为“早霜”或“初霜”,而春季末次霜则称作“晚霜”或“终霜”。终霜至初霜的过渡期,便是无霜期。
霜降时节,冷空气南侵,气温骤降,昼夜温差显著,霜降见霜。秋阳依旧温暖,夜幕降临,地表迅速散热,气温可降至零下,水汽凝华成霜花。晴朗无风之夜,降温更剧,霜降更易。俗语“风大夜无露,阴天夜无霜”道出其中奥秘。此规律亦用于预测天气,有“今夜霜重露,明日太阳红”之谚。
霜降有哪些风俗习惯
吃柿子
诸多地域,霜降之际,民众常以品柿为俗,此乃当地风土,既可抵御寒气,亦能强筋健骨。泉州长者言,霜降食丁柿,可免鼻涕横流。另有些地方,此习有解,谓霜降不食柿,冬日唇裂难避。
吃甘蔗、炒香饭
潮汕地区,霜降时节,民众有品食甘蔗、享用炒香饭的习俗。民间流传“霜降食蔗,齿痛难寻”的说法。当地民俗认为,立冬之际,甘蔗不仅护齿保健,更有滋补之效。以莲籽、菌类、栗子、鲜虾、胡萝卜为原料的香饭,更是深受汕头市民的喜爱。
除独特风土人情之外,霜降时节亦涌现诸多创新活动。在哈尔滨、商丘、宜春、长沙等地,霜降之际,众多冬泳爱好者以冬泳之姿迎接寒冬。冬泳,冬季锻炼之优选,不仅能增强体质,提升抗寒与免疫,更可抗衰老,延年益寿。
霜降赏菊
古语有云“霜打菊花开”,故而攀登高峰,观赏菊韵,亦成为霜降时节的雅趣。南朝梁代吴均的《续齐谐记》中便有记载:“霜降之际,此草独盛。”菊因此被古人尊为“候时之草”,象征着生命的顽强。
霜降之际,秋菊竞相绽放,各地纷纷举办菊花盛会,品茗赏菊,共庆佳节,表达对菊花的敬仰与深情。
霜降养生小常识
饮食:补冬不如补霜降
中医倡导霜降时节宜轻补,故饮食宜清淡。尤其是盐分不宜过多,以免血容量上升,血管壁承受压力增大。过多盐分还会引发口渴,需大量饮水以缓解,长期如此易致身体浮肿,肾脏负担亦加重。
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:“补冬不如补霜降”,意指霜降时节的秋补比冬季进补更为显著。然而,中医认为“食补胜于药补”,即便是药补,也应因人而异,切莫盲目跟风。
日常起居:着装宜注重保暖,晨起不宜赖床过久。
霜降,秋之终章,冬之序曲。气温起伏加剧,昼夜温差显著,添衣保暖刻不容缓,尤需关注足下与胃部。加强锻炼,规律作息,早睡早起,为抵御严寒做好准备,防范感冒侵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