芒种是几月几号 芒种是什么时候
- 编辑:skyeel -芒种是几月几号 芒种是什么时候
芒种时节在何时,具体是哪月哪日?
芒种,夏之序曲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位。它标志着夏日的脚步渐近,此时节,万物生长,气象万千。今日,让我们一同探寻芒种的日期,揭开这一节气的神秘面纱。
芒种是几月几号
芒种,农历六月五日至七日间,亦称忙种,位居二十四节气之第九。它是夏季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太阳黄经75°,气温攀升,雨量丰沛,湿度增大,尤其适宜稻谷等作物种植,成活率显著。芒种,意即“有芒之谷皆可种”,是播种的最佳时节。虽忙于收获与播种,芒种之要务在于播种,提醒人们把握时机,莫失良辰。
芒种时节,具体是哪月哪日?芒种的气候特征又有哪些?
1.气温
在这段时间里,青藏高原及黑龙江北部部分地区尚未完全步入夏令,然而,多数地区民众普遍感受着夏日的炽热。特别是黑龙江北部的嫩江,在1971至2000年的三十年间,最炎热的37.1℃气温,便是在芒种时节显现。
6月期间,南北各地均有遭遇35℃以上高温的可能。黄淮及西北东部地区甚至可能出现40℃以上的极端高温,但通常不会持续。在华南的台湾、海南、福建及两广地区,6月平均气温约28℃,尤其在雷雨前,湿度高,闷热难耐,有时需发布高温预警,提醒公众防范中暑、空调病及急性肠胃炎。
2.雨水
芒种之际,江畔雨意绵绵,黄淮平原亦步入了雨季。华南东南季风带稳定,正值年降水量最丰的时节。长江中下游地区陆续步入梅雨期,雨日连绵,雨量充沛,日照稀少,偶有低温相伴。西南地区自6月起亦迎来丰雨季节,西部高原冰雹天气渐增。
芒种时节,我国华南、东南季风雨带趋于稳定,此乃全年降水最丰沛的时期。长江中下游地区陆续步入梅雨期,雨日密集,雨量充沛,日照稀少,偶有低温天气。宋代诗人范成大《芒种后积雨骤冷》一诗,生动描绘了连绵阴雨、河水泛滥、农夫披棉播秧的景象:“梅霖倾泻九河翻,百渎交流海面宽。良苦吴农田下湿,年年披絮播秧寒。”
芒种是什么时候
每年的6月5日前后,太阳横跨黄经75°,标志着芒种的到来。芒种,夏令时节的第二站,不仅预示着雨量的增加,更昭示着农事繁忙的季节即将拉开序幕。
芒种时节在何时,芒种期间有何传统美食可享?
1.鸡蛋
芒种时节,品蛋以迎节气,既可抵御“疰夏”之扰,亦能添福添寿。此节食蛋习俗,有效抵御夏日常见食欲不振、体乏无力、消瘦等苦夏之苦。鸡蛋,家常美食,滋补气血,唯需留意蛋黄热量较高,不宜过量。
2.君踏菜
宁波民众在芒种时节,沿袭着品尝君踏菜的习俗。君踏菜,一种芒种前后上市的时令佳蔬,相传食之可免夏痱,肌肤如君踏般细腻。此食材不仅清热解毒,更能呵护肌肤,实为芒种时节的理想食材。
3.青梅
在南方,五月六月正是梅子飘香的时节,三国“青梅煮酒论英雄”的佳话流传至今。青梅富含多种天然有机酸及丰富矿物质,助力提升人体免疫力,深受众人喜爱。然而,新鲜青梅酸涩难咽,需经过加工后方可品尝。
4.茶
芒种将至,江西等地有饮茶习俗,传芒种饮茶可避夏困。适量饮茶助清醒,然欲整个夏日不困,实属不易。故芒种饮茶,不过是人们美好愿望的象征。
芒种时节在何时,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又有哪些?
芒种,这一传统节气与文化符号,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象征。它不仅象征着农业社会与农耕文化的宝贵价值,更在中国古代历史中,作为农业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基石。芒种时节,标志着农作物成熟,农民辛勤耕耘的智慧结晶即将迎来丰收的喜悦。
继此,芒种蕴含着我国“勤俭”的传统文化精髓。夏日,水资源与能源消耗激增,芒种的降临,提醒我们强化节约与环保意识。在当代社会,勤劳与节约的精神尤为珍贵,它们不仅点燃了生活的激情与活力,更有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。
此外,芒种节气承载着我国“孝道”与“敬老”的深厚文化内涵。炎炎夏日,老年人更易受热影响,故此期间,公众对长者健康与生活品质的关注度倍增,推崇相互尊重与关爱。
终归,芒种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“祭祀”与“宗教信仰”的深远意义。无论是祭拜先祖,抑或踏入寺庙祈福,这些仪式无不体现着人们对生命、自然与信仰的虔诚与向往,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价值。
芒种时节在何时,其历史深层含义何在?
“芒种”一词,最早在两汉时期《周礼》一书中有所记载:“泽草所生,种之芒种。”元朝吴澄的《月令七十二侯集解》进一步阐释:“五月节,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。”此词意指“有芒之稻谷类作物可播种”。清代陈三谟在《岁序总考》中亦云:“芒,草端也;种,稼种也;言有芒之谷此时皆可稼种,故谓之芒种,乃五月之节气也!”即芒为草顶端的针状物,种指播种;芒种即指此时有芒谷物皆可播种。水稻种植多在南方水田,北方则以旱地农业为主,小麦种植为主。对北方而言,“芒种”不仅是麦熟之时,亦指有芒稻谷可种。此节既关南方水稻播种,亦涉北方麦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