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卍字符代表什么 它是如何成为佛教标志的呢
- 编辑:skyeel -佛教卍字符代表什么 它是如何成为佛教标志的呢
许多人崇尚佛教卍字符,觉得它是佛教的教徽法轮,是佛的标志。那么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呢?让许多人差异的是,其实没啥特别,这就是佛身上的一个胎记形状而已!
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
我们知道,佛祖庄严色身中,显而易见,一目了然的特征称为“相”,共三十二相;而细微难见,不易察觉,能使人心生欢喜的特征称为“好”,共八十种随形好。
三十二殊胜相与八十随形好是佛与生俱来的,它们将佛的形貌、声音、气味,甚至喜好都记载的清清楚楚。卍字符正是佛祖八十随形好之一,说的是佛的手足及胸膛上,隐约呈现的吉祥喜旋德相。
那么,“卍字好”究竟是不是胎记呢?胎记有两种,一是色素型,二是血管型。佛祖身上如有胎记,应该属于血管型。因为如果身体上哪处冒出一块色斑,显然是不符合佛的庄严殊胜相的。但血管型就不一样,比如头顶肉髻相,其实就是个胎记,医学称之为血管瘤。
佛祖的“卍字好”长在胸前和手足,只有两种可能,不是胎记就是毛发形状。但佛祖三十二相中明确表示佛祖身毛上靡相,即佛一切毛发,从头到脚都是右旋状,不可能长出稀稀散散的“卍”字型。同时佛祖手足长满肉纹的说法,自然更可能是血管瘤所形成的肉纹结果。
回到主题,佛祖身上这个“卍”字胎记是如何被尊为佛教的教徽法轮的呢?其实,“卍”字符并非佛所独有。佛教产生之前,那时候的古印度推崇的是转轮圣王,与佛一样,他同样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而统治宇宙的转轮圣王实际上是婆罗门教主神毗湿奴的代言人。
根据古印度婆罗门教典籍记载:卍字并非文字,实际上是主神毗湿奴的胸毛相,在当时已被婆罗门教众推崇为十六种大人相之一。胸毛说显然不够庄严,加上当时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对立关系,所以我们更推崇肉纹胎记说。
在藏传佛教中,“卍”字代表了佛祖心印,有左旋“卐”和右旋“卍”两种写法。北魏菩提流支将卍翻译成“万”,而南北朝鸠摩罗什和唐代玄奘大师则翻译成“德”。女皇武则天笃信佛教,自称弥勒转世,她颁布圣旨,汉传佛教统一写成右旋“卍”,读音“万”。后来,左旋“卐”被二战中的希特勒征用,全世界佛教则统一写成右旋“卍”。
“卍”字符经过无数次演绎,一次次人为赋予意义,最后有了“心印”、“轮回”、“永生”等多重含义,被尊为佛教的教徽法轮。事实上,从文化考古学的角度,它其实就是佛的一个体征,或者直接说就是佛的一个胎记而已。
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
我们知道,佛祖庄严色身中,显而易见,一目了然的特征称为“相”,共三十二相;而细微难见,不易察觉,能使人心生欢喜的特征称为“好”,共八十种随形好。
三十二殊胜相与八十随形好是佛与生俱来的,它们将佛的形貌、声音、气味,甚至喜好都记载的清清楚楚。卍字符正是佛祖八十随形好之一,说的是佛的手足及胸膛上,隐约呈现的吉祥喜旋德相。
那么,“卍字好”究竟是不是胎记呢?胎记有两种,一是色素型,二是血管型。佛祖身上如有胎记,应该属于血管型。因为如果身体上哪处冒出一块色斑,显然是不符合佛的庄严殊胜相的。但血管型就不一样,比如头顶肉髻相,其实就是个胎记,医学称之为血管瘤。
佛祖的“卍字好”长在胸前和手足,只有两种可能,不是胎记就是毛发形状。但佛祖三十二相中明确表示佛祖身毛上靡相,即佛一切毛发,从头到脚都是右旋状,不可能长出稀稀散散的“卍”字型。同时佛祖手足长满肉纹的说法,自然更可能是血管瘤所形成的肉纹结果。
回到主题,佛祖身上这个“卍”字胎记是如何被尊为佛教的教徽法轮的呢?其实,“卍”字符并非佛所独有。佛教产生之前,那时候的古印度推崇的是转轮圣王,与佛一样,他同样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。而统治宇宙的转轮圣王实际上是婆罗门教主神毗湿奴的代言人。
根据古印度婆罗门教典籍记载:卍字并非文字,实际上是主神毗湿奴的胸毛相,在当时已被婆罗门教众推崇为十六种大人相之一。胸毛说显然不够庄严,加上当时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对立关系,所以我们更推崇肉纹胎记说。
在藏传佛教中,“卍”字代表了佛祖心印,有左旋“卐”和右旋“卍”两种写法。北魏菩提流支将卍翻译成“万”,而南北朝鸠摩罗什和唐代玄奘大师则翻译成“德”。女皇武则天笃信佛教,自称弥勒转世,她颁布圣旨,汉传佛教统一写成右旋“卍”,读音“万”。后来,左旋“卐”被二战中的希特勒征用,全世界佛教则统一写成右旋“卍”。
“卍”字符经过无数次演绎,一次次人为赋予意义,最后有了“心印”、“轮回”、“永生”等多重含义,被尊为佛教的教徽法轮。事实上,从文化考古学的角度,它其实就是佛的一个体征,或者直接说就是佛的一个胎记而已。